你家小区门口的监控、公司楼下的安防设备,说不定正和一场国际风波扯上关系。2025年6月27日,加拿大突然给海康威视下了道通牒:120天内,必须关掉在加所有业务。理由?模糊的“国家安全风险”。更有意思的是,同一天美国撂挑子,中止了和加拿大的贸易谈判。这巴掌打得,让加拿大夹在中间,进退两难。一个企业的去留,怎么就成了大国角力的棋盘?
先说说海康威视这事儿。加拿大工业部长梅拉妮・乔利拿着《加拿大投资法》说事,可问起具体哪项技术有风险、哪个案例能证明,却支支吾吾说不出然。中方这边直接点明,这是对中国《国家安全法》的误读,说白了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。
再看看这部《加拿大投资法》第20.1条,给了政府极大的“自由裁量权”。以前这权力是用来防真正的安全威胁,现在倒成了政治工具。你说这叫什么事儿?
海康威视可不是小打小闹。全球每三个监控设备里,就有一个是它家的,业务铺到150多个国家,手里攥着1.5万项专利。在加拿大,安大略省30%的交通监控靠它,不少市政设施、警局系统也用着它的设备,还带动了数千人就业。
现在说要拆?专家估算,全面替换得花数亿加元不说,拆的那阵子,交通监控可能失灵,社区安防得打折扣。公共安全这东西,可不是说停就能停的。
加拿大现在的处境,说好听点是左右逢源,说难听点就是两头不讨好。对美国的依赖,深到骨头里。75%的出口都往美国送,2024年预估能送4130亿美元的货。国防更别提,预算只占GDP的1.33%,连北约2%的标准都达不到,北极防御还得靠美军帮忙。
可总理马克・卡尼以前还喊着“不做美国第51州”,转头就靠打压中企给美国递“投名状”。这就像一边喊着要独立,一边又伸手向人要饭,尴尬不?
对华政策更是摇摆不定。2022年不让华为搞5G,2023年限制中资买关键矿产,2025年又赶海康威视。结果呢?中国反手就对加拿大农产品加了关税,大豆、油菜籽这些30%靠中国市场的东西,日子难过了。加拿大央行更直接,把2025年GDP增速预期从2%砍到0.7%。
其实中加本可以好好合作,清洁能源、北极开发都是好路子,非要把路走窄了。把什么都往“安全”上扯,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。
中国这边的反制,倒是有理有节。驻加使馆24小时就发了声明,说加拿大这是“滥用国家安全概念”。经济上,早就对农产品加了关税,木材、矿产进口也能灵活调整。多边层面,加拿大想加入印太经济框架?不好意思,得先看看它怎么对待中企。
更值得琢磨的是规则层面。中国拿着WTO规则说话,呼吁“做生意得一视同仁”。你看,以前思科路由器出过漏洞,英国也有隐私丑闻,怎么没见谁喊着要赶它们走?说到底,“安全”有时候只是块遮羞布。
这事儿的连锁反应,已经超出了三国范围。五眼联盟里,美国2019年就把海康列进实体清单,英国不让政府敏感场所用,澳新看着也想跟进。这阵仗,像是要把科技圈分成两派。
发展中国家更难了,被迫在“中美技术标准”里选边站。本来南南合作搞得好好的,这么一闹,合作空间都被挤小了。
全球供应链也跟着抖。海康一走,加拿大不少公共项目得延期,北美安防市场的定价权,怕是要被西方企业攥得更紧。连物流业都受牵连,美加钢铁贸易70%受阻,跨境仓储成本涨了30%。这蝴蝶效应,真是没谁了。
说到底,加拿大现在卡在一个死循环里:安全上靠美国,经济上离不得中美,心里又想搞战略自主。这三件事,怎么看都难调和。
短期来说,加拿大得把外资审查的标准亮出来,安全评估到底看啥,得说明白。长期呢,别总想着“四面树敌”,不如当个桥梁,比如协调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合作,这不比瞎折腾强?
要是还这么折腾下去,2025年说不定真成了加拿大的“衰退元年”。中企的技术投资没了,美国市场也在萎缩,产业空心化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联华证券-股票按月配资-在线炒股杠杆-股票配资资讯第一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